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之际,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齐河县技工学校)立足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双核驱动·五链贯通·三体联动"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工匠培育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县域职教改革样本。这一成果得益于学校依托"山东省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通过机制创新、模式重构、文化浸润三维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育人之路。
破题:瞄准三大痛点 构建双核驱动新机制
面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配、技能培养与岗位任务脱节、职业精神与技术传承割裂"的结构性矛盾,学校以庞新民领衔的省级教学团队为核心,联合永锋钢铁、普利森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山东省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通过建立"季度需求调研+学期课程更新"动态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开发《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实训教程》等10门校企共建课程,使岗位能力标准与教学标准实现精准对接。近三年,工作室专家参与修订专业标准12项,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8项,真正实现了"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的同频共振。
创新:打造五维贯通育人新生态
依托"山东省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资源优势,学校创新构建"五链贯通"育人体系:产教协同链:共建4个技术服务中心,完成智能产线调试等28项技术革新;课程开发链:开发活页式教材12部,构建"基础-系统-创新"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资源供给链:建成虚实融合实训平台,开发光伏电站智能运维仿真系统;智能评价链:引入德国AHK标准,构建"企业KPI量规+能力雷达图"双轨评价体系;生态保障链:政校行企共建新能源产业学院,形成"教学-研发-服务"闭环生态。该体系实施以来,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双证获取率达100%,毕业生起薪水平高于区域均值25%,32%入职关键技术岗位,职业稳定性提升至89%。
铸魂:三维联动培育工匠精神
工作室创新"三体三维"精神浸润模式:育人主体协同化:组建"教师+技师+工匠"三维导师团队,企业专家年均授课48课时;资源载体集成化:打造"车间课堂"与"云上工厂",学生年均完成7项技改项目;能力本体结构化:实施"规范→精益→创新"三阶培养,新生"7S作业"降低工具损耗22%。近三年,学生获发明专利27项,获评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5项,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100%。该模式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相关经验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库。
示范:县域职教改革的"齐河样本"
目前,该成果已在山东、河北等地20所院校推广应用,带动新建智能制造专业群15个。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山东省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省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累计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骨干460人。成果主持人庞新民表示:"我们将以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为契机,深化'元宇宙+职业教育'探索,力争三年内建成黄河流域智能制造工匠培育中心,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杜德昌认为,齐河职专的创新实践破解了县域职教发展的三大瓶颈即通过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资源双向流动,借助五链贯通重构人才培养生态,依托三体联动培育工匠精神,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齐河方案"。(庞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