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莒县安庄镇中心小学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铸魂、育人育才的重大工程来抓,在内容和形式、方法和途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环境为依托 营造浓厚育人氛围。环境即教育。细致推敲、精心营造的校园环境,能让置身其中的师生悄然间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实现深度浸润与身心和谐。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熏陶学生的德行养成。
校园内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挑选优秀文化内容,以外显的环境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入校园,先后打造“十德”传统文化长廊和“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长廊,建设“传统文化”长廊,特色融入“孝亲文化”等,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选用精美的诗文图画装饰。校园宣传栏上,刊发一些经典诗文,附加了历史背景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各教室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了诗园,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成果、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琳琅满目,于无声处让文化浸润童心。
以课程为抓手 培养学生文雅气质。学校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课堂内外、渗透进育人全程,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全面发展的传统文化继承者。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积极思想精髓融入到学校课程资源之中,编写了《安庄镇中心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固定每周一节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仁爱守礼的人格品质,立志于行。此外,每天上午7时40分至8时固定为经典诵读时间,教师带领学生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经典之时,感悟优秀文化蕴含的德行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涵养人格。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辖区各个学校积极开发“一校一品”校本课程。油坊小学开发非遗“竹筒烙画”课程,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沭源小学开发非遗“绒绣”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工艺,感悟传统之美。引导学生追根求源,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以活动为载体 践行德育养成行为。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合理安排并扎实开展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德育培养体系。每月设立一个“道德礼仪”行动主题,制定“践行经典,日行一善”评价机制,通过自省、互评等方式,评选“文明礼仪君子”“星级班级”,抓礼仪、促良好习惯养成等常规活动,营造言行举止彬彬有礼的良好风气,使优秀传统美德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展现。
利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教师节等,引导学生为亲人长辈洗脚、洗头、捶背揉肩等,教育学生孝亲敬老、感恩师长;结合清明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爱党爱国、致敬先辈;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活动,学习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成果展演和经典诵读大赛,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化的深远意蕴,学习人仁志士的文明思想,形成积极、奋发、有为的家国情怀。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伟大使命。学校将不断探索“传文化之精髓,育明德之人才”的育人任务,坚定信心,顺时而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通讯员朱秀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