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地区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心向党”团队成员立足整体,学习红色历史,了解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在此基础上重视局部,对有重要代表意义的战役和突出人物进行专项学习,从点滴中继承红色精神。除调研外,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义诊中,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知而后行,行而知新。
1、追随先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纪念华东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型陵园,这座奠基于1949年的陵园,承载着华东地区华东人民的英勇抗战解放史。
作为华东地区的大型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园内矗立着革命烈士纪念塔,在这十根石柱的顶端,10组不同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充分体现出同心、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后盾。
革命烈士纪念堂内,六万烈士的名字被刻在了庄严的石灰石影壁上,陵区内,粟裕大将将骨灰撒放在这片战斗过的土地上,罗炳辉、张元寿烈士乃至汉斯·希伯这名国际共战主义战士的陵墓都设在此处。在陵园内,成员们瞻仰这一座座建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和平,离不开当年先烈们的一腔热血,苍翠的松柏却是用鲜血染成的。
紧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是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地区作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根据地,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渊子崖村等,在抗战时期,沂蒙人民自觉融入民族抗战,男性参军,女性拥军,几乎家家户户都与军队有着或近或疏的联系,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益于这种基础,革命精神在这种拥护中诞生,广大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正义战争。
2、深入战役全程,学习沂蒙精神
孟良崮位于蒙阴县境内,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便发生在此处,作为一场著名的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这场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意义重大,其胜利不仅仅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沂蒙人民的奋力支持,在这场战争中,沂蒙精神得到了生动体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作为该战役的纪念馆,生动记录了这一战役的全程与人民群众的拥护。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沂蒙人民以惊人的毅力,保证了数十万野战大军的物资供应。两条战线共同运行,青壮劳动力运送给养、抢救伤员,留在村子里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则筹措加工军需、照料伤员。战役中,支前的随军民工达7.6万人,常备民工达15.4万人,临时民工达60余万。
在这场战役中,沂蒙地区各县举全县之力支援战役,有小推车的便推,没小推车的便肩挑背扛,其中,仅蒙阴县一个县便调动支前挑夫1.27万人,小推车3370辆,担架队、修路民工等计4.1万余人,此外,还有各区乡村短途运粮草的妇女、儿童、老人,总计超过10万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3、扎根基层群众,感受鱼水深情
在沂南县的红嫂革命纪念馆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沂蒙红嫂。沂蒙红嫂作为沂蒙地区的突出代表,是一群伟大的妇女集体。在战争中,她们救助伤员、筹备物资、抚养遗孤,用柔弱的身躯撑起革命的半边天,她们的行动,生动具体的展示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作为沂蒙红嫂原型的明德英老人乳汁救战士,先后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孙子送入军伍行列;“沂蒙母亲”王焕于创办战士托儿所,抚养了86个战士子女和烈士遗孤,而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而离世;“沂蒙大姐”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门板,为战士们搭起“火线桥”;“拥军妈妈”胡玉萍,在60多年中坚持拥军支前、护理伤员、捐款捐粮……
在纪念馆中,数不尽的沂蒙红嫂们用同样数不尽的事迹震撼着我们,在战争时期,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沂蒙精神,在她们的感召下,新时代的红嫂在各行各业中不断涌出。朱呈镕,在20多年来,累计走访慰问部队600余次,送水饺1000余吨、鞋垫8万余双,捐款捐物1000余万元;于爱梅,作为红嫂后人,在退休后发起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组织300多名会员,先后进行了3000多场沂蒙精神宣讲活动;牛庆花,一位普通的农村留守妇女,开网店、做直播,带领当地脱贫,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沂蒙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不断地生长壮大。
4、志愿义诊服务,赓续沂蒙精神
在参观纪念场所之外,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先后在沂南县马牧池双泉峪村、常山庄养老服务中心、后里村红色文化村开展了义诊活动。
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员,团队成员们在校练本领,校外助健康,通过开展量血压、按摩推拿、耳穴压豆等义诊活动,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并在活动中与当地居民沟通,深入体会沂蒙精神对沂蒙地区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义诊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显得十分的轻松,在义诊中有一件事令成员们久久不能忘怀,义诊期间,有好奇的大娘询问团队成员在举行什么活动,当我们向其表明来意并简单说了一下活动时,那位大娘和周围一同来的街坊们说,党没忘了咱老百姓呀,还是党好!也许正是这种时时刻刻的党群同心,推动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锐意进取,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我国红色精神谱系中的一种重要精神,沂蒙精神诞生于我国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人民坚持与党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无数个“沂蒙母亲”把自己的亲骨肉交给国家和民族,一大批战斗英雄不畏牺牲,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举,使敌人闻风丧胆。仅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全区就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血洒沂蒙、气贯长虹,他们用生命捍卫信念、用鲜血书写历史,无论生死、无畏艰险,沂蒙山区人民群众始终与党站在一条战线上,绝不退缩。
在本次调研中,团队成员追随先烈的足迹,瞻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土地,小到一个簸箕、一件军衣,大到一架大炮、一台坦克,数不尽的革命遗物证明了当年战争的激烈,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用鲜血培育出的红色精神格外热烈鲜艳。这一精神诞生后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当下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在沂蒙地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滋润着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地为沂蒙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走在这片红色沃土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透露着精神的不断传承,在实地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影响,在走访中我们曾问过村口乘凉的大爷大妈们,为什么在当初会有如此的行为,是怎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他们的父辈甚至同辈能够做出如此的壮举,他们的答案出奇的统一:咱不能党亡国奴,不能看着好好的国家没有了,不能看着人家为咱白白的流血牺牲。也许正是这种朴素的想法,使得沂蒙精神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延续。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时至今日,从新沂蒙六姐妹到沂蒙新红嫂,沂蒙精神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激励着沂蒙儿女乃至华夏民族锐意进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在春风里,长在阳光下,也许我们的能力尚小,但是在沟通中、义诊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如米小的苔花也可胜似牡丹。当面对着义诊后群众发自心底的微笑与称赞时,隐约间将我们拉到当年做一双鞋垫、烙一张煎饼的人民群众之间,尽管我们面对着不同的境遇,但本质终归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面临着新的时代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辈青年人理应理应自觉学习先进思想理论,将个人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用自己的力量助力时代巨轮的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