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志愿者们赴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道胡家朱茂村等二十余个社区和村庄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邂逅了一场中国式浪漫与乡村振兴的完美相遇。
理论“听诊”、AI人机互动、文化瑰宝“沉浸式体验”……每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身心的体验,都不断地让文化自信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科技进步成果、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潍院学子以刚健有为的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谱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新篇章。
信仰之基深扎根,理论“听诊”传精神
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老渤海精神”等主题,志愿者们化身传播红色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轻骑兵”,运用青言青语,既保持宣讲“有高度、有深度”,又确保宣讲“接地气、有温度”,积极做党的传声筒、当地群众的翻译官。
图为志愿者进行老渤海精神宣讲。 张梦真 供图
科技之强扬自信,人工智能展风采
“摇杆向左偏一点点,右边摇杆向上抬,对对,就这样。”志愿者们正在耐心地指导着这些从未接触过无人机的村民们动手操控。“飞起来了!”当看到无人机飞起来的那一瞬间,村民贾叔叔就像个小朋友一样激动着炫耀似的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成就”。
“没想到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如此飞快,以前牲畜生产上棘手难办的问题,现在问问机器人就能解答了!”伴随着志愿者对小爱同学、“文心一言”这样的人工智能产品的演示,村民们回忆起建国初期那段一穷二白的日子,赞叹祖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这一幕幕历史与未来的交织,让在场的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深切体会到科技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图为志愿者指导村民和孩子们操控无人机。 张梦真 供图
文化之美蕴文明,中华瑰宝映古今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山河壮美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跨越千年的文明,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青州花键、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以及景芝酒传统酿造技术等传统文化精髓被一一呈现,引领着现场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共同领略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文化瑰宝。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还和村民们一起动手参与,亲身体验了制作漆扇的乐趣。以木为骨,以漆为裳,每一把漆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散发着浓郁的古典韵味与优雅气息。当村民们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时,脸上洋溢着的是满足与自豪的笑容。这些作品仿佛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不仅满载着对村民世代相传精湛技艺和深邃智慧的崇高敬意,更深深凝聚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无尽的热爱与矢志不渝的传承之志。
图为志愿者协助村民和孩子们制作漆扇。 张梦真 供图
炎炎夏日,阳光与潍院学子的青春热情交相辉映,他们心怀乡村振兴的壮志,誓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自暑假启航,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星火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足迹遍布潍坊的二十余个村落与社区,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用脚步坚实地丈量着中国广袤的大地,领悟着最深刻的中国精神;以明亮的眼眸洞察世间,见证了乡村的变迁与发展,捕捉着最质朴而坚韧的中国力量;以敏锐的耳朵倾听民声,将人民的期盼与呼唤化作前行的动力;以火热的心感应着时代的脉搏,与祖国同频共振,勇立潮头。
图为志愿者赴潍坊市胡家朱茂村开展社会实践合照。 张梦真 供图
在这场青春的征程中,潍院学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与价值,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贡献者,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挺膺担当的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通讯员:张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