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教融汇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开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
一、优化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一支既能站好讲台,又能做好科研的过硬人才队伍,是教育和科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烟台职业学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所长王枚博士是“智慧烟台”系统架构论证专家。作为省级教学名师,王枚带领团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牵头的“烟台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智慧医疗项目,与烟台市120急救体系携手“织网”,分秒必争,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学校始终把队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以《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意见》为统领,引进、管理、服务等12项制度协同发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引共享办法,聘任了一批企业技术专家、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师生科研攻关、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及时将生产一线的前沿技术、最新成果同步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
体制机制的创新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岗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行家里手和业内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近50个名师、团队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带动全校教职工投身科研创新,形成了“点面结合、科教协同”的良好科研局面。
二、组建团队,致力科研攻关
2023年以来,学校实施“博士领衔”工程,建立起“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吸引了114名博士、13个科研团队踊跃参与,前来“揭榜”。企业发展是产业的晴雨表,榜单源于企业需求。为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学校组织“百名科技人才进百企”活动,精准摸排企业技术需求,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400余项,通过项目共研、技术共克、人才共聚,致力于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标准开发,并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奔赴”。学校盖芸芸博士牵头的食品药品博士团队致力于研发土壤修复、作物免疫抗病等新型突破性生物产品,与烟台水禾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大蒜腐根病复合生防菌剂开发与效果评价”技术开发协议,当前已完成1000余株菌株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从中获得了300多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创造经济效益1500万元。学校与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远洋渔业船舶设计与建造技术”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海水养殖尾水治理微生态制剂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被应用于海水养殖行业,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地方生态化养殖、治理及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双高”建设期间,学校立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155项,获得各项专利授权322项,其中立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
三、搭建平台,践行责任担当
学校积极对接科技主管部门和产业园区,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重点引领、分类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术积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四级四类”创新平台。目前,全校共建设有各类研发平台35个,平台研究项目做到了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准确反映产业发展方向。基于食疗的慢性疾病防控服务平台由学校食品与生化工程系博士于金换牵头成立。平台聚焦大健康产业,整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力量,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实施基层防控和社会化营养干预,改善大众健康。目前已研发创新健康饮食产品90个,创造了近亿元产值的经济效益。在服务产业的同时,学校将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针对沿海区域农村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现象,以微生物生态法将近万亩盐碱沙地改良为沃土,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帮助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学校还积极探索“培训上门、送技入企”的精准培训路径,通过特种作业培训基地等20个精品培训项目,每年开展各类社会人员培训近11万人,成功打造区域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