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轰鸣的工程现场,安全是无声的基石,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无数平凡身影用坚守,为这份责任筑起屏障,宋均启便是其中之一。三十年,工装随着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安全底线是他不变的标识,脚步是他丈量安全的标尺,“较真”是他刻在骨子里的底色。他用“找针”般的细致排查隐患,以“轴劲”守住安全红线,把寻常工作过成了与风险的持续博弈。这份记录,不为铺陈传奇,只为定格那抹在钢铁丛林中穿梭的红色——它是警示,是承诺,更是无数基层安全守护者的缩影。读懂这抹红,便读懂了“安全”二字背后,最朴素也最动人的坚守。

在肥城压储项目的建设现场,总有一抹醒目的红色身影穿梭在钢铁丛林间。他就是以“安全卫士”为己任、默默坚守岗位的机械安全管理员宋均启。自1994年投身山东电建一公司工程建设领域,三十余载岁月不仅在他的面庞刻下深浅不一的沟壑,更在他心中沉淀出过硬的专业本领。从履带吊操作工到机械安全管理员的身份转变,背后是他对机械安全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份坚守,早已成为项目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坚实支撑。
尽责奉献,织密日常安全网
宋均启的每一天,都从清晨现场的那间会议室开始。距离安全早班会召开还有二十分钟,他已手持厚厚的巡检记录本等候在门口,封面的塑料膜早已被磨得发白,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设备编号、隐患描述与整改时限。
会前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反复核对前一日的巡查数据,指尖划过等关键条目,在页边重重画上着重号。
“昨日部分设备及区域排查出需处理事项,虽已采取临时应对措施,但今日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彻底处置并复核确认;另有部分设备存在异常信号未消除,需暂停作业,联系厂家技术人员今早到场检测。”
会上,宋均启的汇报简洁明了,每一个隐患点的处置都清晰明确,如同在众人心中拉起第一道安全警戒线。
早班会一结束,他便戴上安全帽,抄起挂在腰间的手电筒走向施工现场。上午的巡检如同“设备体检”,他蹲在起重机旁,指尖顺着轮胎纹路细细摸索,检查是否有嵌入的碎石;趴在驾驶室底部,仰头查看液压管路是否有渗漏痕迹,连仪表盘上跳动的微小参数都不放过。
午后的日头愈发毒辣,地面被晒得发烫,空气里弥漫着机油与尘土的味道。宋均启的红色安监服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却顾不上擦一把额角的汗珠,转身化身“流程监督员”,在各个作业面间快速穿梭。
刚巡查到履带吊作业区,口袋里的对讲机突然传来暴雨橙色预警通知,宋均启脚步猛地顿住,眉头瞬间拧起,当即抬手示意所有机械暂停作业:“快停下!暴雨要来了,所有设备立即停止运行!”他快步走向各机械操作员,声音因急切微微发颤:“极端天气绝不能冒险作业,设备暴露在外易受雷击,场地积水还会影响机身稳定!赶紧切断电源,把吊臂收回原位,所有人到应急集合点集合!”
话语刚落,他又拿起对讲机调度人员:“立刻组织检查设备锚定装置,把防雨罩都盖严实!”操作员们迅速按指令操作,现场很快完成了设备应急防护。
当暮色笼罩工地,多数工友已收拾工具准备返程,宋均启的“夜间巡查”才刚刚开始。
他打着手电筒照亮那些白天被忽略的角落:机械防护栏的螺栓是否松动、临时照明的电线是否拖地、机械照明灯是否亮起。光柱扫过之处,任何细微隐患都难逃他的“火眼金睛”。
这份日复一日的执着,让安全防线在夜色中依旧坚固。
实干践行,丈量安全界限
盛夏的现场,地表温度常常突破四十摄氏度,宋均启那件红色安监服被汗水浸得深褐色,又在阳光下慢慢晒干,留下一圈圈盐渍;寒冬腊月,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他的睫毛上结起白霜,却依旧坚持徒步巡查。
三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每一个参建项目的施工区域:从数十米高的作业平台到狭窄的设备检修通道,从大型机械停放区到零散的物料堆放点,项目的每一寸土地,都被他用脚步反复丈量。
他微信运动步数显示着一组令人动容的数据:他每日的步数从未低于两万步,最高时甚至达到三万五千步。有年轻同事曾问他:“宋师傅,您天天走这么多路,不累吗?”他只是笑着拍拍对方的肩膀:“多走一步,隐患就少一分,咱们干活儿也能更安心。”
话语朴实,却道尽了这份职业的重量。这份“用脚步守护安全”的坚持,不是一天两天的心血来潮,而是三十载寒来暑往的始终如一。
守正担当,严守安全红线
今年八月的一个晌午,眼看马上到饭点了,在岗的工人都收拾工具,项目工地入口的机械入场检查处突然传来争执声。
正在查验入场机械的宋均启,正对着一辆大型吊装车的起重臂眉头紧锁。车辆证件齐全,但多年的经验让他察觉到异常——起重臂表面的油漆光泽不均匀,边角处隐约能看到新旧漆层的衔接痕迹。
“师傅,证件都齐了,就让我们进去吧,工期紧着呢!”司机急得直跺脚,试图推开宋均启的手。
他却一把按住车辆扶手,语气斩钉截铁:“证件合格不代表设备安全!起重臂有磨损变形痕迹,极有可能是事故车翻新,绝不能进现场!”
他俯下身,用手电筒照向起重臂连接处,指给司机看那些细微的问题之处:“你看这里,一旦起吊重物,起重臂万一断裂,到时候可不是赶工期能弥补的!”
任凭司机如何辩解求情,宋均启始终寸步不让,当即联系安保人员阻拦车辆入场,并第一时间向项目部领导汇报。
几天后,一则消息在工地传开:那辆被拦下的吊装车,在另一个项目施工时发生起重臂断裂,造成了严重的设备损毁和停工损失。消息传来,项目部的同事们无不后怕,纷纷向宋均启竖起大拇指:“多亏了宋师傅,不然咱们项目就闯大祸了!”面对称赞,他只是淡淡说道:“守住安全红线,是我的本分。”
对他来说,这道机械入场检查,从来不是简单的“放行口”,而是工地上所有人的安全防线。
三十余载春秋流转,宋均启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机械操作工变成了鬓染秋霜的“老安全”,不变的是对岗位的敬畏与对责任的坚守。如今,在肥城压储项目的工地上,人们依旧能看到他穿梭的红色身影,用脚步丈量安全,用责任守护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坚守。(肥城压储项目 李超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