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值此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推出“医师节•德医医者风采特辑”名医专家宣传专栏。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院的发展与荣光,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薪火相传和卓越追求。本次专栏聚焦十位优秀医师,他们中,有勇攀医学高峰、引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有在疑难重症救治中迎难而上、深受患者信赖的业务骨干。在这个属于全体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光荣节日里,我们谨以此专栏,向奋战在临床一线、护佑生命、无私奉献的全体医师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最崇高的敬意!

王俊玲,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山东省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委、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学会超声分会副主委、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第四届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德州市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德州市超声质控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德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德州市十佳医师等荣誉称号。
擅长:各类复杂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在复杂性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方面有很深造诣;并率先在区域内开展超声造影新技术,引领区域内介入超声的发展,尤其擅长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囊肿硬化治疗、心包、胸腹腔及各部位脓肿的置管引流术,经皮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PTC/GD)、甲状腺微创消融术,小肝癌及肝血管瘤消融术等技术。
近日,一场超声介入的甲状腺结节消融手术中,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王俊玲将直径约1.3毫米粗细的微波消融针,精准穿刺到结节内,利用高温使结节发生凝固性坏死,整个手术过程不到20分钟,真正实现微创、精准治疗。
“每一帧图像都是生命的密码,每一次诊断都关乎家庭的希望。”这是王俊玲始终秉持的职业信条。深耕超声医学领域25年,王俊玲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众多患者精准“锁定”病灶。
见证超声医学从“诊”到“治”
2000年,怀揣着医学梦想的王俊玲从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毅然回到家乡德州,入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超声医学科,这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王俊玲见证了超声医学从“诊断”到“治疗”的飞速发展。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王俊玲从刚步入工作的“小白”,变成超声医学领域的专家,是靠自己努力自学、读研、进修的成果。
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和王俊玲在学校里幻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的超声医学科以诊断为主,介入超声开展得非常少;科室也仅有2台机器、6名大夫,超声仪器较为简单,功能也相对单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超声医学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展,超声医学科不仅能“辅助诊断”,还衍生出了治疗的功能。
从简单的诊断到复杂的治疗,超声医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今的超声医学科已拥有53名大夫、38台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日接诊量从最初的几十位患者到现在近千人次就诊,每年开展介入手术4000多例,检查项目持续增加,涵盖全身各个系统组织器官,诊断技术也越来越精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王俊玲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自从成为一名医师,王俊玲有时间就会读书、看文献、参加学术论坛,自学超声影像知识,2007年,王俊玲取得潍坊医学院的超声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先后到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宣武医院血管培训中心进修学习。一路爬升走来,专心搞科研,持续学习。“医学发展太快了,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王俊玲说,“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学习就是掌握主动权的一种方式。
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门人”
在家人看来,她是永远把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工作狂”, 在同事看来,她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的科室主任,在外人看来,她是不喜欢社交聚会的“社恐”大夫……一把探头,一张检查床,“小黑屋”里一坐就是一上午,这是王俊玲的工作日常。
超声检查室被大夫们戏称为“小黑屋”,在这里,王俊玲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手持探头,紧盯屏幕,在黑白图像中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每个细微的异常回声都可能是关键线索,”她说,“我们必须像侦察兵一样仔细。”这种专注的工作状态,常常让她忘记时间、忘记喝水,错过饭点更是家常便饭。
一个普通的傍晚,正准备回家给孩子做饭的王俊玲突然接到紧急呼叫:一位PCI术后患者突发急性心包填塞,生命危在旦夕。没有丝毫犹豫,她扔下背包冲向病房。在这种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必须马上在病床边为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王俊玲全神贯注在超声精准定位下,一针穿刺入心包腔内,成功完成心包穿刺引流术,随着血性积液的流出,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她才长舒一口气,王俊玲把病患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走出病房时,墙上的时钟已指向晚上九点——孩子还饿着肚子独自在家。

“说不愧疚是假的,”回忆起那个夜晚,王俊玲眼中闪着泪光,“但身为医生,我必须明白什么更重要。”
在王俊玲的手机里,永远设置着最大音量的来电铃声,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王俊玲说,“遇到紧急情况就需要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份执着,让她在无数个深夜被急诊电话唤醒,又在无数个清晨继续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薪火相传:打造卓越超声团队的领路人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王俊玲2015年走上管理岗位后,她将培养青年医师作为首要任务,创新性地建立“手把手教操作、案例复盘研讨”的传帮带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俊玲推行了独具特色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倾力培养青年医师,为青年医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在她的倡导下,科室设立明确的奖励政策,鼓励年轻医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发表高质量论文、参与科研项目,这也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超声团队。
王俊玲深知,作为一名超声医学专家,她的责任重大。因此,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俊玲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2015年开始,科室引入风险较高的介入超声类技术,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小肝癌消融、胆道穿刺置管引流等高难度手术。在她的推动下,科室年介入手术量从最初的几十例增长到现在的4000余例,多项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
她常对团队说:“超声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探头多停留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安心,我们要用精准的超声影像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