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一头连着艺术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化产业、文旅消费,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空间。近年来,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聚焦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探索“戏曲+”新路径,积极推动小剧场建设,让剧场内、场馆里的文化艺术“走出来”,丰富优质文旅供给,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兖曲社、乡村非遗小剧场、家庭小剧场等27个演出小剧场。一座座遍布城乡的小剧场,越来越成为为民、惠民、乐民的共享文化驿站。
丰富演出内容形式,打造文化惠民新名片。一是丰富形式接地气。采用“戏曲+宣讲”的活动形式,依托非遗小剧场、家庭小剧场,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英模典范等,通过“说学逗唱”“唱念做打”展现在舞台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小剧场特色宣讲作用。二是精准惠民聚人气。将“精准文化惠民”触角延伸到各类小剧场,实施“曲艺搭台、百姓点单”行动,提前将节目单通过公众号、公示牌等形式发布,广泛接收群众意见建议,把文艺演出“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实现“老百姓想看啥我们就表演啥”。据统计,今年以来,各类小剧场已组织演出120余场次、开展送戏下乡280余场,表演形式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派竹板山东快书外,还涵盖相声、山东快书、快板、太平歌词、双簧等10余种,得到了兖州父老乡亲的认可和好评。三是说新唱新强底气。兖州区曲艺工作者们结合兖州实际,以小剧场为媒介,先后推出宣扬端信兖州城市文化的《兖州美名佳天下》、宣讲兖州战役党史故事的《巧端天下第一堡》、弘扬好家风的《家传》《邻里那些事》、倡导移风易俗的《喜事新办》等数十部正能量满满的作品,用兖州故事传递时代新声,为建设“五个兖州”提供文艺支持。
健全剧目创作机制,焕发非遗传承新活力。一是充实完善兖州曲艺体系。将曲艺小剧场作为文化本土化、多元化创新发展重要抓手孵化培养,将蟋蟀、斗羊、跑旱船、花棍舞等民俗活动,以及长条井、四乡师、烈士墓等文化符号融入曲艺创作,全力做强文化传承发展新载体。二是创新传承兖州本土曲艺。以小剧场为平台,在吸引更多兖州本土老艺人来演出的基础上,将一些传统精品曲艺进行录制,再和现在的作品一起收录进“曲艺精品数字化工程”内,组织人员对老艺人音像资料进行剖析、传承、创新,精心编撰紧扣时代脉搏的新节目,并通过广泛展演打磨提升,推出一系列曲艺精品。三是组织传统文化培训服务。通过举办小剧场戏剧编剧人才培训班、开展小剧场新剧本创作交流活动、组织小剧场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等,完善小剧场剧本创作、建组排练、剧场匹配、常态演出的剧目创作生产链,更好发挥小剧场推动艺术创新创造的“孵化器”作用。今年以来,已开展竞赛、培训活动20余次。
打造文旅消费亮点,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一是“小剧场+景区”,激发消费活力。兖州区坚持把小剧场纳入文旅创建和旅游线路开发,为人们提供“白天观景、晚上赏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推动消费人气更加“聚”起来、文旅消费更加“旺”起来。位于牛楼小镇的兖曲社,是兖州本土的曲艺相声园子、非遗小剧场,常态化开展相声、山东快书、快板书、双簧、山东渔鼓、相声剧、地方小品等表演活动,成为景区热门打卡点。今年以来,牛楼小镇已接待游客95.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87万元。二是“小剧场+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新驿镇东三村、小孟镇苏户村等乡村非遗小剧场,定期举办各种非遗传习展演展示活动,如小品、打渔鼓、故事说唱等曲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览,文化讲座等,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促进文化传承的活态展示,不断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酒仙桥付家楼村“非遗曲艺小剧场”已成为其独居特色的“文旅地标”,年吸引游客量达20万人次。三是“小剧场+商业演出”,打造文旅消费新引擎。兖州区深化与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团体、专业艺术演出机构等积极合作,依托小剧场周边,深化与商业、旅游等业态融合,推出《冰雪奇缘》《奥特曼之以父之名》《白雪公主与七色光》等沉浸式演出活动,经济效益日益呈现,成为拉动文旅消费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