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蒙山,孕育着桃李芬芳;滔滔沂水,澎湃着品牌教育。在笃圣闵子骞故里,美丽的汪沟镇,矗立着一座正昂首阔步向前迈进的学校——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2019年8月,王桂峰校长带领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在继承与创新中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发现,在学习和工作中融入一种“乐思”的理念,正是汪沟小学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由此,学校开始着力于以充分体现“乐进、善思”品质的“乐思”教育思想,统领学校各项工作。这种经过实践积淀所形成的优质、稳定和个性化的学校整体风貌,逐步发展为汪沟小学“乐思教育”办学特色。
“乐思”教育的内涵
汪沟小学所倡导的“乐思”思想,是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等多门科学为基础,从学生“乐学善思”的角度,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真正学习的过程开始于“人的感觉”而非“人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将学校教育赋予一种乐于学、善于思、成于行的文化,是“乐思”教育实施的基础。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乐思教育”,是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民主、融洽、愉快等始于“乐思”的教育情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促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和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后,形成一种因自我潜能获得开发的成功心理体验及愉悦情绪体验。并因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长期、不断地呈现和积累,使“学而思”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得以在“思”与“乐”之间游刃有余,并形成自主、自觉、主动的“乐思”品质。
“乐思”教育的内涵是: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思。它奠基于“知之”,要求从最基本的认知、理解、运用中尝到初步乐趣;再提高到“好之”,对所学知识以及求真活动产生情感,形成爱好;然后发展到“乐之”的最高境界,主动积极,孜孜不倦,集自身的知、情、意的统一,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乐思”教育以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与企盼,让教育回归本源、以孩子的天性得以生长,从而快乐成长为根本目标,体现着学校对教育价值的重新选择,对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改革实践,是对新时期教育的深入理解和诠释。
汪沟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乐思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由此表明,“乐思”教育不在一朝一夕,而要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之不但拥有愉悦的成长历程,更加拥有幸福的未来人生。因此,我们的“乐思”教育,绝非单纯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不是以简单浅显和不负责任的“快乐”迎合学生。它侧重于培育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品质与精神,要求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天性,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帮助学生应对学习中的困难激发学习的信心,以积累成功的体验强化快乐情感的积累,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
“乐思”教育的提出
(一)“乐思”思想的发展进程
徜徉于中外教育思想的历史长廊,我们会发现,“乐思”思想并非今人的首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教育史上的“乐思”思想
“乐思” 这一概念, 最早出现于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意为学校若不提倡学习各种课外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奠基人孔子关于“乐学善思”也有这样的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在孔子看来, 乐思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杰出教育家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并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乐思,提出:“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 来者不拒”。由此可见, 先秦时代,教育家对“乐思”已经有所认识, 并付之教学实践。至宋代, 朱熹进一步强调了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乐思”的影响为“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思”,明代王守仁也主张“寓教于乐”, 反对束缚儿童的个性, 提倡教育顺应儿童性情, 诱发儿童兴趣。明代王艮的《乐学歌》则说:“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知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古代的“乐思”思想在近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思思想,并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思精神。梁启超对儿童教育中存在着的死填硬灌和体罚的积弊,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强烈要求改革儿童教育现状,主张趣味教育,“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要趁儿童趣味正浓,给他们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趣味”。他在肯定唱歌、游戏等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的同时,又明确反对“专以趣味教育引起儿童就学兴味”的作法;蔡元培提出要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他反对“牢守几本教科书”、一心为着应考的教学方式,更反对强迫体罚,“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的注入式教法。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他认为教学应不拘泥于形式,应尊重学生的兴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育的“死”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他反复地指出,传统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他发出“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从而深化了对乐思的认识。
综上所述, 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家关于“乐思”教育的观点,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西方教育史中的“乐思”思想
国外教育家的“乐思”思想与我国一样源远流长。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实践中就有“乐思”思想的萌芽;夸美纽斯有变“苦学”为“乐思”的精彩论述;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对“乐思”思想有精彩的阐释:“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历代大师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无不证明,“乐思”是学习的理想境界,它犹如人类教育宝库中的绮丽瑰宝,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当代中国关于“乐思”思想的探索足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江苏以及辽宁(以大连的情智教育最具典型)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开展了与“乐思”相近的“愉快教育”研究,从儿童情感锲入的快乐教育实验,其代表人是上海一师附小倪谷音校长,相关研究已有二十年的历史。所谓“愉快教育”就是致力于把学科的趣味性、知识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愉快教育”综合了心理学、生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又因其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上海市还专门成立了愉快教育研究所,指导愉快教育研究,上海复旦实验中学、上海一师附小等学校都作了很有成效的探索。近几年研究重点是积极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积极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乐思”教育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乐思”教育的提出是基于教育发展对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2010年伊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第一章中指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在“义务教育”一章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在第十一章中关于人才培养体制的论述,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的培养模式。由以上内容可见,“乐思”教育办学特色是适应和满足未来十年教育发展有效的载体。
“乐思”教育的提出是基于素质教育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也可以称之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而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人的内在素质而言,能够以“乐思”的心态,对待人、事、物,是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基础。因此,基于素质教育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乐思教育”是基础。
“乐思”教育的提出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主动”、“乐于”、“勤于”是新课程赋予学生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是新课程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开展“乐思教育”是前提。
“乐思”教育的提出是基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人生发展的要求(1)“乐思”能够促进学生智能的提升和发展从个性发展的过程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于良好情绪状态中,会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进而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如有些问题,在一般情境下没有能够解决,而当情绪状态良好时,由于思维活跃、思路开阔,问题就能得到巧妙解决。诸如此类的思维触发的不断积累,会引发心理学上的情感迁移现象,从而孕育新的智能水平的浮升。
“乐思”有助于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习惯教学活动不仅能传授知识、发展智能,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更为重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起点。学习态度和习惯,一旦成为稳定的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追求快乐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有当学生达到“乐思”的境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学习才会成为他们的需要,因此,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疲劳、枯燥、挫折的体验,促进理智感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而当理智感形成后,它又以不断的快乐体验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理智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思”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协同健康发展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包括生理学和心理学双重意义上的内容,强调的是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状况。“乐思”能够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从现代观念上增进学生的健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同样的增进或损害效能: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不良的情绪状态,则会紊乱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身体疾病。保持良好情绪状态的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不良的情绪状态,则会导致人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快乐情感的保健功能,对于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保持充沛精力,防止心理障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构建“乐思课程”,成就孩子的幸福童年
临沂汪沟小学把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多元课程,作为送给孩子童年的最好礼物。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实施了独具汪沟小学特色的“乐思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课程的滋养下体验快乐,幸福成长。
多元的课程内容
汪沟小学的“乐思”校本课程包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两大类,共十七门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分为德育课程、学科拓展、实践体验、公民素养四大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一日课程、节日课程、仪式课程、基础学科拓展课程、技艺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礼仪课程、心理情感课程。
研究型课程着眼于科学意识、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
“娃娃陶艺”课程带领孩子们与传统文化对话。孩子们在陶泥的千变万化中驰骋于想像与创造的世界。
“童声合唱”课程是爱好合唱孩子们的家园。合唱队员先后在全区“国学小名士”、“全区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汇演”等场地表演节目,获得很好的评价。
“校园剧”课程将“排练精品话剧、课本剧,培养出色话剧表演人才”作为自己的社团宗旨,培育了一支自主能力超强的队员。
“小不点研究”课程以自主、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孩子在探索、研究中遨游知识的海洋;在轻松、快乐中体会成长的幸福。
“墨迹溯源”课程的孩子幸福地徜徉在中国传统书法的世界中,感受软笔书法的魅力,享受传统文化的墨香。他们的书画作品遍布学校的角角落落,已成为装点学校的重要文化元素。
如今,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已经成为师生“生命幸福成长”的引擎。
开放的课程形式
喜欢什么就选什么,这是临沂汪沟小学给师生的课程选择权。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是学校校本课程选课走班的时间,也是每一个汪沟小学的孩子期待的日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和老师,与相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小伙伴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实践、交流,拓宽视野,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提升素养。
(三)创新的课程评价
临沂汪沟小学把评价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评价模式,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发展的机会:“乐思课程展示周”把校园变成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十大乐思课程”评比,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为孩子们的幸福童年留下一段幸福的回忆。
创新多元的评价形式,动态完善的课程管理,积极敬业的课程队伍,孕育了一批精品课程:娃娃陶艺、百变魔方、乐之灵合唱、墨迹溯源、科技创意、葫芦烙画、剪纸、石头画。
学校有怎样的课程,就会有怎样的师生生活;有怎样的师生生活,就会有怎样的生命成长方式。让老师们通过课程找回自我的价值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追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丰富难忘的小学生活,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用“课程”滋养生命幸福成长,是“乐思”教育一以贯之的教育执着。
“乐思”教育的核心元点在于对教育的深深热爱、对师生发展的浓浓人性的关注。临沂汪沟小学立足学生开展的针对性强、启发度高、交互反馈率显著的课堂教学以及辅以尊重学生个体的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延展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方教育的热土上,汪小人正努力让智慧走进课堂,做“乐学”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与追梦人。(通讯员 王桂峰 闵凡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