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邢雨桐 刘玉冰)2025年7月15日至25日,鲁东大学“心源计划”暑期实践团再度启程。在鲁东大学教育学院辛素飞与刘玉冰两位指导教师的引领下,33名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进烟台市儿童福利院,为20名孤残、智障及多重障碍儿童开展为期11天的专业化心理支持服务。这是该项目连续第五年深耕困境儿童心理帮扶领域,本次以“心理韧性”与“成长型思维”为核心主题,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设计,为特殊儿童搭建起“向光生长”的心灵坐标。

(图为“心源计划”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
专业为笔,绘就成长型干预图谱
实践团依托房树人测验(HTP)、主题统觉测验(TAT)等专业评估精准定位需求,设计“超级能量场”“神奇的脑科学”等团体辅导活动,将抽象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互动体验:孤独症儿童小宇(化名)在OH卡牌游戏中,从拒绝交流到主动指向“星星”卡片表达渴望;肢体残疾的孩子在鼓点与绘画中宣泄情绪,用色彩重构内心世界。每晚“微督导”中,师生逐帧复盘孩子“多说的一个完整句子”或“粘成向日葵的碎纸片”,让“创伤后成长”“循证实践”等概念在真实场景中生根。

(图为“心源计划”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团辅活动)
心理剧为媒,演绎双向疗愈故事
实践团为孩子们编排的心理剧《摘下面具,拥抱自我》成为情感凝聚的高潮:剧中孩子“小光”撕下“懂事”面具的呐喊,引发福利院儿童集体共鸣。当志愿者与孩子在终场牵手许下“明天会更好”的心愿时,这场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已超越表演本身,成为一场“接纳自我”的集体疗愈。正如志愿者日志所写:“他们演绎的,恰是对未来自我的期许。”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表演心理剧《摘下面具,拥抱自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表演手势舞《明天会更好》)
细节为桥,筑起长效关爱机制
11天的陪伴中,点滴细节成为最有力的纽带:孩子拉着志愿者衣袖轻声问“姐姐,你明天还来吗?”——这句依赖之问,驱动团队建立“日复盘”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每次互动精准回应需求。福利院赵飞主任感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这样的实践不仅是滋养,更是播撒希望。”

(图为“心源计划”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团辅活动)
社会回响,探索“鲁东经验”
“心源计划”五年间累计服务特殊儿童百余名,获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本次实践后,团队将整理形成《儿童心理成长案例集》,为基层心理服务提供可复制的范式。正如带队教师辛素飞所言:“这不仅是志愿服务,更是高校专业力量回应国家《‘十四五’国民心理健康规划》的知行合一。”

(图为结束仪式合影留念)
当高校智慧与社会民生需求在福利院土壤中交融,鲁东大学“心源计划”以专业守护童心,用11天的微光,照亮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的长远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