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临沂大学的“拾遗补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与探索的热情,跨越千里抵达山城重庆。为了深入调查重庆市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状况,我们开启了一场既充满教育意义又别具一格的“三线寻根之旅”。在这段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中,7名临大学子,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深入考察的征程。他们先后走访了9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址,亲切地探访了11位曾经亲身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人,并与25位三线传人的深入交流。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更感受到了那份传承至今的奋斗精神。他们用脚步丈量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深刻地探寻着青春的真谛,体悟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踏入历史场景:感受三线建设的时代律动
7月29日的清晨,晨曦微露,实践团一行人带着满心的好奇与敬仰,踏上了前往涪陵区白涛镇的征途,最终抵达了那座声名远扬的816地下核工程遗址。当他们步入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大人工洞体”的核工程内部时,眼前那高达79.6米的核反应堆大厅遗址瞬间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团队成员何佳益,站在这个曾经见证国家辉煌历史的地下宫殿里,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他动情地说:“我们真的难以想象,60年前,6万多名建设者们,是如何毫不犹豫地做出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来到涪陵。他们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奉献,开启了那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为国家的核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既透露出对前辈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深敬仰,也表达了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无限缅怀。
来到江津区,团队成员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何民权的带领下,依次探访了2383热火文创园、3539文创园以及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亲眼见证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辛与不易,以及新时代下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在2383热火文创园,他们看到了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如今已变身成为艺术创作的摇篮,艺术家们在这里挥洒着灵感,将老旧的机器设备改造成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而在3539文创园,那些曾经承载着无数工人汗水与梦想的宿舍楼,如今已成为了文艺青年们追逐梦想的舞台,咖啡馆、书店、艺术工作室等文化空间点缀其间,为这片老旧的厂区带来了勃勃生机。三线记忆陈列馆则更像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收藏着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物和照片,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团队成员们在这里驻足观看,仔细聆听何秘书长的介绍,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感受着前辈们的艰辛与付出。他们纷纷表示,这次探访不仅让他们对三线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与历史见证者对谈:感悟历久弥新的精神能量
84岁高龄的许双城老人,是实践团此次采访的首位三线建设亲历者。他曾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担任816核工程医院副院长兼行政处处长。秉持着“为国家守住这片‘地下核长城’”的坚定信念,许老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整整42个春秋的坚守,见证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深沉热爱。
回忆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许老感慨万千地描述道:“那时的医院条件极为简陋,仅能依靠竹篾和茅草搭建起几间简陋的窝棚作为诊疗场所。每逢下雨天,泥泞的地面和四处漏风的棚顶,使得鞋子都能被雨水冲走,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许老那充满深情与沧桑的讲述,仿佛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令在场的每一位队员无不为之动容,眼眶泛起阵阵红润。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我们却从未有人抱怨过半句。”许老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毅与自豪,“因为我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做出宝贵的贡献。这份信念与责任感,支撑着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许老的这番话,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年轻一代的深刻启迪,激励着队员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担时代重任。
在重庆市巴南区三线建设研究会——三线视点家园,秦邦佑与秦邦建两位老先生,带着几分庄重和难以掩饰的自豪,缓缓地从怀中取出他们珍藏多年的工作证。那两张工作证在岁月的磨砺下已泛黄,仿佛记录着无数日夜的辛劳与汗水,然而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尤其是“保密单位”四个大字,在斑驳陈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岁月。
“我们那代人啊,组织上安排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从不问为什么,只知道服从命令,完成任务。”两位老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眼神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这番话语也让在场的年轻队员们不禁陷入沉思,他们开始认真思考前辈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
创新传承模式:焕发红色基因的时代光彩
在实践中,团队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数字化手段,致力于全面而深入地保护珍贵的三线记忆。他们借助先进的3D扫描技术,以极高的精度和细致度,对工业遗址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还原,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团队还为那些曾经为三线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建设者们,精心打造了逼真的“数字建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他们的形象和故事得以生动再现。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三线记忆传承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团队还开发了名为“云游三线”的微信小程序。用户可以通过这款小程序,足不出户便能身临其境地游览三线时期的工业遗址,了解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背景和感人故事。小程序还设置了互动问答、虚拟导游等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在长江师范学院,来自鲁渝两地的学子们也积极响应,计划携手策划一场名为“三线精神青春说”的主题展览活动。他们将通过图片展示、实物陈列、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共同弘扬那份宝贵而崇高的三线精神。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青春的礼赞,激励着新时代的青年们继承和发扬三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这次实践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人生。"团队负责人徐淋钰说。目前,他们已整理20余万字口述史料,制作了83个短视频,相关成果将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各大新闻平台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从沂蒙老区到巴渝大地,临沂大学的青年学子们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完成了精神上的洗礼。正如他们在实践报告中所述:“三线建设者以青春书写了历史,我们要以行动传承精神,在新的时代坐标中,探寻属于这代人的答案。”

附:实践团队信息
单 位:临沂大学
团队名称:“拾遗补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文稿撰写:姜在霖
图片摄影:高建威
团队成员:徐淋钰、韩力源、姜在霖、何佳益、孙娅、高建威、吴冕
指导老师:吴建章、郁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