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精品剧目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民族歌剧《沂蒙山》巡演舞台版于4月15、16日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拉开序幕。自首演迄今两年多时间,民族歌剧《沂蒙山》四个版本共上演了近140场,观众20余万人次,线上观看超过650万人次,创下了近些年来国内歌剧舞台作品演出场次之最。电影版《沂蒙山》,将于今年七一前推出。
制作精良呈现完美
民族歌剧《沂蒙山》汇聚了以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作曲栾凯,编剧李文绪,指挥家杨又青,舞台美术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副导演史记,音响设计宋多多,服装设计王钰宽,化妆造型设计方绪玲,道具设计邵炜,声乐指导王洪波、万山红等著名艺术家组成的顶级主创团队。
民族歌剧《沂蒙山》巡演舞台版剧目体量大、题材厚重、事件复杂,幕与幕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多、频率快,对技术要求较高,舞美设计中巨大的山体通过六幕中三十六次的不同旋转,营造出不同的戏剧空间,让整剧呈现出多样的戏剧环境和紧凑的戏剧节奏,让剧情更加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在音响上采用现代化声场设计,保证了声场的质量。灯光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与服装、舞美无缝对接,形成舞台的群像雕塑,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各个方面的精良制作、精心设计,共同实现了剧目艺术效果的完美呈现。
音乐恢宏勇于创新
民族歌剧《沂蒙山》巡演舞台版剧目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演唱形式十分丰富,涵盖了男女独唱、对唱、二重唱、四重唱、混声合唱等,并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吸纳到歌剧唱段之中。同时,歌剧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融入伴奏乐队,让观众陶醉在山东特色的音乐旋律里。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作曲在传承歌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板腔体的同时,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吸纳大量山东元素进行艺术再造,《沂蒙山小调》与全剧音乐的完美融合就呈现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歌剧风格。大胆借用音乐剧的表现手法是该剧音乐的另一个突破,这种音乐的处理使咏叹调、宣叙调、重唱更加自然的衔接,具备了推动剧情的功能性,并让剧情更加流畅。该剧还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机混用,呈现出别样的音乐体验。
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动人
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主要角色在理想与信仰、民族与国家、生死与存亡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该剧将真实事例进行艺术提炼,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生动展现了沂蒙山区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艺术的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