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模式”主要是寿光市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实现乡村繁荣振兴的创新实践,其本质是一种以产业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模式。
一、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是寿光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渠道
蔬菜产业是寿光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蔬菜产业振兴是加快寿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寿光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就是设施蔬菜产业的不断现代化,即在人工控制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代化技术、科学化管理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是寿光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寿光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渠道。
二、支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适应发展新形势
从1989年第一代蔬菜大棚建成,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蔬菜播种面积减少,同时使用时间较长的蔬菜大棚出现老化且无法与现代农业机械相适应。对此,寿光市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2016年推出了“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大棚“两改”政策,并广泛应用智能设备和技术,推动了设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寿光市作为全国“菜篮子”,为寿光农发行支持“寿光模式”、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提供了广阔舞台。
寿光市支行按照上级党委决策部署,面对现代农业产业智慧化的新形势,先后支持了7亿元现代农业示范园、3.5亿元南部蔬菜大棚项目。通过支持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正在推进的授信4亿元现代育苗基地项目,瞄准寿光蔬菜种业研发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助力寿光市“从一粒种子到一双筷子”的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包括把物联网装备、现代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应用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结合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软件和硬件的无缝结合,进而实现对蔬菜大棚的现代化管理。通过支持建设智慧大棚,推进精准化农业作业,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产品产能、提升产品品质,进而帮助企业提高综合收益。通过大力支持信息技术与种植全面深度融合,助力我市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擦亮“潍坊农业看寿光”的名片。
三、制约寿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和思考
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方面。一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寿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饱和,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难度较大,原有的规模优势已不明显。二是产业延伸有限,上下游链条发展不足。比如寿光蔬菜深加工领域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仅对蔬菜进行初加工,产业链利润低。
在金融支持蔬菜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承贷主体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难以达到我行的准入条件,平台公司相较有资本、有实力,但面临着改制不彻底,有可能增加地方隐形债务等不利因素。二是还款来源方面。项目的还款来源主要为项目现金流,但农业项目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如果单一依靠项目本身产生的现金流,贷款年限较长。
虽然面临多种制约因素,但支行坚决支持寿光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客户做产品、围绕现金流做项目,下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种植,即实现从种子到餐桌、从一粒种子到一双筷子全链条数字化的决策部署,全面支持蔬菜产业软硬件双升级。积极支持、推动寿光的设施蔬菜产业不断向全链条数字化产业转变,助力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的转型升级。(寿光市支行 王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