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作为医生这个职业起,就选择了付出和奉献,就得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要想做好和胜任这份工作,就得抢占学术高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也是来不得丝毫懈怠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是医生的人格魅力,是对待工作负责,对待患者负责的一种态度。综上,徐书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苦练内功,增长学识
从选择学医的那一刻起,徐书刚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志存高远,努力钻研,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踏上工作岗位,现实告诉他,要做一名好医生,必定要用学识和技能来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精准高效地服务患者。
经过11年的临床工作,现作为高年资主治医师,能独立完成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等神经外科急重症,并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神经外科三级手术及协助上级医师完成四级手术操作。近年来,作为德州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徐书刚有幸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腹腔镜辅助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手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手术、CT-3D打印引导下行脑出血微创手术、半椎板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患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等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科研方面,徐书刚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德州市科技进步奖。自任主治医师以来,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个人科研和临床工作能力,他于2013年9月考取了山东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齐鲁医院李刚教授。在读期间,参与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并在2016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学位。
徐书刚告诉记者,现在正参与山东省级课题4项,主研1项,结题2项,在研2项;参与德州市级课题3项,在研1项。工作期间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2篇,参与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10分。科研成果获得德州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2项,德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并于2018年获得第十届德州市青年科技奖及德州市人民医院“十佳医师”荣誉称号。2019年8月,第二届“中国医师节”被评为德州市“十佳青年医师”荣誉称号。
医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张旭斌表示:“技术型人才是我们医院发展的支撑力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并且留住人才,不断强化人才的储备,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我院认真落实省市卫健委关于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培养的系列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很多像徐书刚这样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青年精英,都充实到医疗一线队伍。目前来看,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提升了医院的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敬畏职业,勇于担当
2008年中国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还是有很多选择机会的,但徐书刚毅然决然选择了德州,他心中割舍不下的还是对养育自己家乡的眷恋,觉得能够用自己所学服务家乡,回报家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他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人民医院和神经外科这个团队,离不开老师们、前辈们对自己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自己有了前进方向和动力,才有今天取得的一些成绩,才让自己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
“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是徐书刚踏入人民医院时张之营副院长送他的座右铭,科室王岷主任和孙德州主任也经常对他讲:“面对每一个患者,我们都应该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对待每一台手术都必须精益求精再求精,因为就算是一个小细节不到位,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致命的伤害”。徐书刚对记者表示,这些话已经融入自己心灵,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做,使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怀着一颗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徐书刚所在的神经外科是一个急危重症科室,科室特点打乱了正常上下班时间的概念,在这里患者需要、岗位需要是第一位的,因此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作为这种不确定的、在岗时间长的作息特点,徐书刚和他的同事们也早已适应,他向记者说,一年当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医院,天天家和医院两点一线,几乎每天上班下班不见太阳。徐书刚的妻子也在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家里有老人,还有两个孩子,家里的事情不能分担,亏欠家庭的太多太多……说到这里,徐书刚略带些许哽咽。
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和付出,更加激发了他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从他坚毅目光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使命担当,看到了一个医生的价值和作为。他说道,今后还有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继续提升自己临床工作能力,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接受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性命相托,倾力施救
面对患者,徐书刚不厌其烦,认真对待每项流程、每个环节,不为最好只求更好。因为他深知,患者来院接受治疗,心目中便把他们当成了“大救星”,希望能够抓住这样的“救命稻草”,生与死或许就在手术室的门里门外,或许就在医生的举手投足之间。每当看到他们渴望求生的眼神,看到家属心急如焚的表情,他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争分夺秒,和病魔斗争,和死神赛跑,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2018年3月8日,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到一封长达三页的手写感谢信,传统的红色信纸、娟秀的字迹,透着淡淡的书香。写信者是一位74岁的老人,她的儿子曾因脑出血命悬一线,是神经外科的医生和护士在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中,抢救了他的生命。如今,老人的儿子已基本康复,感激之余她拿起笔,将那份对医护人员的谢意写成文字。信中写到:2017年5月2日,我的儿子突发脑出血,朋友将其送至德州市人民医院,紧急诊断出血量为80毫升,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数字,所有人都把心提了起来。手术室里,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徐书刚和所有医护人员紧张地忙碌着,历时7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病人转危为安。一段时间后,老人带儿子在北京做康复治疗及颅骨修补手术时,北京专家术后问道:“孩子的开颅手术是在哪里做的?”老人自豪地说:“德州市人民医院。”这让专家颇为惊讶:“德州能把这个手术做的如此标准,既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又给后期手术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老人说,之所以没有打电话致谢,怕耽误他们的时间,唯有通过文字来表达心中的感激,她在信里写道:“我的孩子生病是不幸的,遇到了好大夫又是幸运的,我衷心感谢徐大夫及德州市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们。”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采访中徐书刚一笑而过,他说这对于自己,对于人民医院的各个团队和医生来说,就是本职工作,算不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尽心尽力去做罢了。这朴实的话语,折射出像徐志刚一样众多医生的内心世界,正如一位患者家属所说,“在危难来临时,幸好有他们,倾尽所能,无私奉献,确保一方群众的健康和平安,为他们由衷的点赞”。 神经外科主任王岷表示,“徐书刚是我们科甚至医院中青年医生的优秀代表之一,他认真负责,严谨务实,敏而好学,成长和进步的很快,成为了科室业务的中坚力量,为其他医务人员树立了好的榜样。”
每当想起这些,徐书刚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患者的理解是对自己最大的鞭策,患者的满意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自己的心情和患者的愿望同频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尚需继续努力,沿途虽然有荆棘,但也有美丽的风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徐书刚心中笃定目标,一定坚守住自己的这份初心,为保一方群众健康平安而再接再厉、奋斗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