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立夏未夏,大地仍存有一抹春意,寂寥花飞,落英满地,草丛青绿。
郯城县李庄镇着力打造的一条美丽景观河道——“ 龙须沟”,水清景美,盆景式的园林绿化,随风摇曳,嫩绿的草坪上织出七彩的花毯。可谁想到这里曾是一条“龙须沟”。
塑“龙头”,打造“园林景观”
这条被称谓的“龙须沟”,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的“一级扬水站”沟渠。特别是渠首,地处闹市区,因年久失修,加上附近居民倾倒垃圾、杂物造成淤塞,沟渠里蚊虫丛生、臭气熏天。
如何改变现状?李庄镇党委、政府把这条“臭水沟”当做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项目,科学谋划,积极行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必须改善沟渠沿岸的人居环境,在不改变原有地貌的基础上,重点改造提升沿线的基础设施。”李庄镇党委书记石启立说。
首先是治理渠首。渠首位于205国道和李曹路交汇处,车流、人流量大,环境污染大。为此,镇党委政府以绿化、美化环境为目标,突出城市园林风光,高标准规划、高标准绿化,努力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重点清理了沟渠沿岸的乱停乱放车辆,将渠首位置覆土建园,封闭管理,专门邀请了园林培育基地的技术人员前来现场作栽种技术指导。主要栽植了一些绿色乔木、灌木,覆盖了草皮地被,高矮树木搭配,点缀着带图案的花圃。
放眼望去,沟渠渠首变成了一座绿色的“小岛”,像一条昂首的“龙头”,风儿吹动垂丝的树木枝条像龙须摇摆,虬屈的几株罗汉松在草丛中伸出翅膀欲翘首腾飞,一些游人在短小的步道走廊上,边走边欣赏着风光美景,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公园。
强“龙身”,确保“水清岸绿”
李庄镇的这条“龙须沟”,临渠沿岸村庄多,人口集中,沟渠中的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特别是汛期雨天的水网溢流及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直接入渠,沟渠的自身水循环动力又不足,很容易变为“臭水沟”。
为有效遏制外围污染源,防止反复污染,去年以来,特别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进行了河道清淤及沿岸绿化,并在人口集中的闹市区沟渠上加盖了绿色的铁皮屋,使“明渠”变为“暗渠”。同时,完善整个片区管网配套,结合郯城县在境内开展的防汛排污提升工程改造项目,主要对“龙须沟”和“刘杨路”排洪沟、工业大道沿线雨、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新改扩建,雨天发生污水溢流时,通过“刘杨路”排洪沟快速接纳溢流污水,大幅减少污染物在沟渠的存留,该工程投资1亿多元,铺设管网2000多米,建截污井20多座,确保沟渠污水全部进入防汛排污管网。并整修沟渠沿岸堤坝1500多米,栽种各种景观树木700余棵。
如今,清澈的沟渠水倒映着岸边的树木花卉,许多居民在树下乘凉休息,昔日的“龙须沟”变得“水清岸绿”。
摆“龙尾”,涵养“幸福源泉”
李庄镇的这条“龙须沟”,是一条“断头沟”。 当年,东面的一道“金鸡岭”阻挡了沟渠开挖,并因技术、资金等原因,也没有建起“二级扬水站”。
“龙须沟”在“金鸡岭”下断流,形成了一个“蓄水池”。镇党委、政府为了保持蓄水池长治久清,在上游实行了上述治理措施,切实减少沟渠污染。并规范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排查闹市区的洗车场、餐饮类门头、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污水排放行为,向大河汊分流,小溪处截流,堵截10余个排污口,新建500米的截流管渠,完成了1000米的雨、污水分流管道,从根本上控制上游沟渠的污染源。同时,上游的雨、污水经分流和初步净化后,在沟渠内又经过长着水生植物——芦苇、荷花、蒲草等净化功能强的植物再次净化,保证进入渠尾“蓄水池”的水质达标,蓄水池岸上的金鸡岭泉水远近闻名,被誉为“神泉水”。
(王学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