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淄川区罗村镇全面落实市、区关于连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部署要求,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不断补齐城乡发展短板,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新罗村。
傍晚6点,罗千路路灯亮起,居住在罗千路旁下黄崖村的村民曹振庆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组图片——《路灯亮了》。随着季节变换,四时之景不同:洁净的罗千路、罗南路、罗双路道路两旁,一排排花树次第开放,紫荆花、紫叶李、西府海棠争奇斗艳。夕阳西下,微光透过杨树间隙,折射在川流的车潮;秋高气爽的日子,片片白云浮在空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人们的喜悦更是融进了朝出暮归的奋斗中,活跃在街角边晨练的公园里,亦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彩的文娱活动中。一切一切,不断展示着群众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而这正是近几年来罗村镇党委政府一直不断致力于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生动体现。
高标定位 规划先行。示范片区以南韩村、大窎桥村为核心,辐射涵盖南韩村、河东村、大窎桥村、史家村、东刘村、于家村、道口村、洼子村8个村,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建设专班围绕五大振兴逐村走访调研、收集资料,针对各村现状及历史特色,逐村编制建设方案,形成重点打造、亮点辐射、差异互补、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确保片区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深掘传统 丰富内涵。大窎桥村作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在保留原有明清古建筑群风貌的基础上,聘请专业团队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原来的王氏庄园进行修缮和保护,打造“王家大院”文化。目前一期已经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二期正在积极整修。同时依托罗村“中国淄砚之乡”特色区域品牌,与西泠印社加强合作,通过举办铭文展等方式,扩大淄砚知名度和影响力。深挖淄砚产地——河东村洞子沟文化资源,建设村口淄砚文化广场,增设淄砚主题文化墙、主题雕塑等,潜移默化地唤醒“淄砚”记忆,增强淄砚文化传承力,打造淄砚文化名片。
文旅融合 夯实根基。依托黛青山独特的山地自然风光、丰富的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特色村落、传统文化,投资9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1万亩的黛青山田园综合体,种植软籽石榴、晚秋黄梨等经济林1000余亩和观赏苗木类10000余株,打造以富硒为鲜明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果园、民俗、民宿、农旅一体化的富硒农业产业园。盘活利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厂房,引进华糖实业实施甜蜜小镇项目,一期项目投资4500万元,占地50亩,进行原有厂房改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以甜蜜、浪漫风情为主题,集研发、展示、体验和游乐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加大投入 补齐短板。实施路网建设提升工程。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投资3308万元,对片区内的罗千路及各村连片道路未硬化或破损失修道路进行硬化修复,完成沥青罩面20.2公里,构建起了罗双路、罗千路、罗南路、新大王路与湖南路、罗南路“两纵四横”、通村路进村路纵横交错的路网格局。
实施路域“绿网”建设工程。投资1845万元,对罗双路、罗千路、罗南路、新大王路等连片道路两侧及50米范围内裸露土地进行绿化,栽植行道树、景观树、灌木花卉及草坪。同时对片区内各村进村道路两侧、广场、裸露土地、房前屋后进行新植、补植绿化提升,新增绿化面积62万平方米。
实施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以“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以“十清”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大扫除,集中清理村居“三大堆”和拆除违建,改善村容村貌。新建道口、演礼、河东3处污水处理管网,全镇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80%。
积极实施矿坑修复工程。通过土地整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土地整理和造林绿化增加了土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打造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创建举措一一落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地方更多了,生活环境更美了。早早晚晚茶余饭后的人们有了新的习惯,围着村子散散步,到文体广场打打拳。镇党委政府也将继续落实创建要求,坚持有解思维,集聚资源要素,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罗村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