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历史上有一座书院,名叫“清源书院”。据《临清州志》记载,临清“清源书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是由临清州副使齐之鸾,在镇衙门大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书院内建有“濂洛关闵祠堂”,该祠堂内供奉的是宋代四位理学大家。濂指周敦颐。因其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程颐、程颢的老师。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关指张载,张家居关中,世称关学。闽指朱熹,朱熹曾讲学于福建考亭,故称闽学,又称“考亭派”。院内还建有“清源书院”牌坊,左边为“正宜”牌坊,右边为“明道”牌坊。嘉靖十五年(1536)副使张邦教为书院讲堂题写匾额“志伊学颜”。据州志记载,这座书院至乾隆年,就已倒塌损毁。
清朝乾隆二十(1755)年,临清一位叫马瑛的秀才,向临清州的知州张维垣上书,请求重修“清源书院”。马瑛倡议募捐,临清州绅士乡贤纷纷响应。在官府的支持下,大家用募集来的资金把工部营缮分司署衙大院购买下来,改建成了“清源书院”。工部营缮分司署衙是朝廷工部派驻临清督理贡砖烧造的直属机构,至乾隆年,临清贡砖需求量渐少,贡砖督理归至东昌府,因此,工部营缮分司署衙空置。重建的书院有大门、讲堂、房舍,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清源书院”为扩大招生员额,由官绅置田捐俸,知州每月必须临课一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书院的经费和优等生员奖赏的问题。然而,好景不长,乾隆三十九(1774)年, 鲁西平原遇上了特大旱灾,民不聊生,寿张农民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占领临清城。清军火烧临清城,围剿起义军。刚刚建起来的“清源书院”,在这次战火中被焚毁大半。
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临清州升为直隶州,下辖夏津、武城、邱县。临清知州李涛主持重修州学考棚,建立试院,成为临清的院试会考场所。同时,又于考院之东,重建了一处有三十六间房舍的书院。书院除设院长一人总理书院院务之外,还请临清州署衙官员和延请学有所长的举人、进士,充任山长教习或主讲。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教授形式一般是个别钻研,集中讲解相结合。间或互相问答,讨论学术问题。
坐落于南司口烧酒胡同里的清源书院大门口
清光绪年间,“清源书院”迁徙至南司口路东。重修的 “清源书院”规模更为宏大,前院是六十余间学生教室房舍,后院是厅堂、山长讲堂,东北角为数丈高2层藏书楼,北院为游艺房舍和健身草坪。书院每月组织一次考试,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源书院改为临清试院考棚分馆。光绪三十一,清廷下诏彻底废除科举制,改兴新学。书院改为“临清县立女子小学”。
图中的青砖四角楼为清代光绪年间“清源书院”藏书楼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清源书院”旧址尚存,它坐落于现在的西夹道街烧酒胡同。遗憾的是院内大部分老瓦房被改建成了现代的民居杂院,欣慰的是“清源书院”部分房舍和藏书楼尚存。
始建于乾隆二十年的临清“清源书院”旧址尚存。它坐落于考棚街中段路北,即现在的民族中学。建于清代的“考棚黉门”已成为临清市级文保单位。
来源:京杭书院
|